
張云成與學生們交流

為了給學生們帶去新知識,張云成經常看書充電

蘇金生(左三)、謝雨德(左五)和張云成(右二)一起參加活動(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30周年。作為入選教育部全國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先進事跡微紀錄片的人選,上個月,中國教育電視臺攝制組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張云成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專題拍攝。
校園里的“五老”講師團
12月24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多媒體報告廳,臺下沒有人睡覺、玩手機或提前離場。“什么是學生干部·如何當好學生干部·擔任學生干部對未來職業的影響……”45分鐘的課堂上,一個傳統的課題被一個追蹤熱點、愛講故事、熱梗頻出的“爺爺”點燃了。
這樣的“燃”,源于用心,絕非意外。就在前一天下午,73歲的張云成揣上筆記本,“悄悄”到小區里的紅色驛站伏案備課,這一坐就是3個小時。
“前半生在部隊,后半生在校園,一輩子身邊圍繞著年輕人,這一退休,看不到孩子們,總感覺心里空落落的。”2008年,退休還不滿一年的張云成回到了校園,投身關心下一代工作。
“圍繞中心、配合補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12年來,教育系統關工委工作方針中的這16個字為張云成指引著方向。
“立德樹人,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凡是有利于青年教師和學生成長的工作,就是關工委的工作。”張云成說。
2012年,張云成將關工委一批有能力、愛奉獻、從教學管理一線退下來的老同志集結起來,成立了“五老”講師團,自此,學校學工處、團委、各院系里,總能聽到老同志們的聲音。
臘梅花與向日葵
如果說年輕人是向日葵,那老同志就好比臘梅花。“五老”講師團里的每位成員都曾歷經風霜,他們和張云成一樣,退而不休,懷揣著一顆赤誠初心,將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只為他們向著陽光茁壯成長。
今年85歲的謝雨德是講師團里最年長的成員。小學畢業的他后來成為武漢大學的客座教授。他68歲學電腦,69歲拿駕照,78歲玩微信,今年還完成了18萬多字的論文初稿《哲學學習與應用》。在學生眼中,謝雨德的人生就是一部勵志小說。他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聯系當代年輕人的思想實際,深入淺出,幫孩子們樹立向上的信心,明白學習的意義,找到奮斗的方向。“蘇老師,我最近學習總力不從心,可以和您聊聊嗎?”“蘇老師,閨蜜不知道為什么不理我了。”……年輕一代在成長中,難免會遇到家庭、學習、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為了幫孩子們解開“心結”,自2008年開始,“心理專家”蘇金生就常到各院系開展心理沙龍、講座。如今,作為講師團里的一員,75歲的他更是堅守一線,為學生們義務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黨史》《師德師風》《大學生文明修身》《防疫與成長》《傳承好家風》……張云成說:“8年了,已數不清到底做了幾百場宣講,只要年輕教師和學生有需要,我們就會結合當前實際與熱點,與年輕人一同分享、一起學習。”
除了講師團,關工委的老同志還根據個人所長,分別肩負著教學督導、社團指導、黨建組織等任務,將關心關愛年輕教師和學生的實際行動落實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用溫暖帶動溫暖
今年9月,在得知學校醫學臨床專業的學生唐美靈父親患病離世,母親出車禍后右腿骨折的家庭情況后,張云成帶領學校關工委的老同志聯合醫學檢驗教師黨支部,專程到棗陽新市鎮,為唐美靈一家送去了米面油、牛奶和3000元慰問金。
老師們的專程探望讓一度被生活擊敗的唐美靈感受到了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并重新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12月10日,張云成聯合學校離退休人員工作處,帶領著學校關工委老年舞蹈協會、老年歌唱班的老同志們,以及學校醫學院、師范學院的年輕學生,在市特殊教育學校舉辦了愛心聯誼活動。
活動后,參與此次活動的醫學院的兩位學生表示,這次活動對他們觸動很大,他們回去后會發動同學一起抽空來與這里的孩子交流互動,為他們帶來更多溫暖與愛。
不管是畢業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后發來感謝信息,還是參加一次公益活動后分享心情,學生們每一次主動與關工委的老同志們交心,都會令張云成格外高興。
“解學困之難、解心困之憂,幫助、見證年輕一代成人,懂得他們的憂傷,分享他們的喜悅,用實際行動帶動他們去溫暖更多人,我想,這就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意義。”張云成說。
隨著工作任務的逐漸增多,為了保證學校關工委各項工作落到實處,2012年,學校各院系設立了二級關工委。
近幾年來,學校關工委指導各二級關工委承接的“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成績突出,走在全省前列。
轉自《襄陽晚報》數字報> 2020年12月28日> 12版-樂活
相關鏈接:http://xfwb.hj.cn/Read.asp?NewsID=1504309